2022年6月23日下午⚛️,意昂4平台娱乐人文社会科学“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如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puleimo.com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润泽教授聚焦新闻学的实践转向与元问题,为系统讲述了对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一系列思考🚓。意昂4副院长陈虹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两百余位听众在线参与。
王润泽教授开讲 图片来源:腾讯会议截图
首先,王润泽教授阐发了知识体系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维度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媒体皆有其运作规律🤹🏻♂️,这种运作规律成为推动新闻学🌤、心理学诞生和不断发展的最重要推力,进而在从事实践活动者的头脑中固化为某种知识体系,反过来影响实践。当这种影响阻碍实践发展时,创新便当得其生发的土壤,新的知识体系呼之欲出🏄♂️。
回望历史,中国的新闻学诞生于20世纪初期——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办肇始🧑🦱,中国新闻学的知识体系便开启了持续不断的构建过程👆🏿🦨。王润泽教授提出,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可划分为自发、自觉、反思、开放和自主等阶段❣️,这一过程始终适应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以“实践”为根本目标。
实践就是新闻学的基础🐟,通过实践的探索🚂👁🗨,新闻学科广受接纳的重要概念及其相关的知识体系被构建起来,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三大领域亦渐趋完善。正是历经“实践——理论(认识)——实践”的循环👩🏼⚖️,新闻学终成为一个成熟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从“实践”提升为“知识体系”的思想活动深刻受制于时代背景🔗。放眼世界🧑🏽💼,既往新闻学知识体系存在明显的工业化痕迹,这与新闻实践活动兴盛于工业革命后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当前🧜🏻♀️,业已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基于工业文明所确立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趋于消散🚶🏻,实践的转向正在发生。
王润泽教授梳理了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实践转向”史📨。传播学的“实践转向”,源于媒介研究范式,而新闻学的“实践转向”则源于詹姆斯·凯瑞“全过程的新闻实践”的观点👩⚕️。核心概念的创新是“实践转向”的重要突破点🕵🏽♂️。以“新闻真实”为例🧑🏿🎓,“新闻真实”在不同的新闻类型中有不同的呈现,其在政治新闻中体现为权威来源的真实,在战争新闻中体现为希望的真实®️,在社会新闻中体现为要素的真实🏋🏿,在科技新闻中体现为认知的真实👍🏽。此外,新闻价值理念亦值得探讨。在西方实践史中的新闻价值理念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新闻价值要素(五要素、六要素)♦️,带有着浓厚的的工业时代印痕🌨;另一个维度则是新闻行业的合法性问题。而纵观中国百余年的新闻实践,其价值核心则是沟通👱。要想在西方主要国家的话语体系中建构起中国新闻研究的话语权👨🎓🙅🏽♂️,则必须以“实践”为突围路径。“实践转向”归根结底须以人为本,须不断地向下扎根🧑🏿💼,扎到人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去。正因为此,在中国新闻传统中具有“人民性”理念🅿️,以此说明新闻实践活动对人类境遇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
接着,王润泽教授将视点聚焦于新闻“元问题”之上。“元问题”即关乎人类命运发展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而新闻的“元问题”即为新闻与人的关系问题💳。所谓新闻世界,是通过新闻生产传播与新闻接受互动过程⏳,新闻接受者选择性构建出来的主客观世界比较强调主流价值和尊严的时空环境🤸🏼♂️。新闻世界的主体以个体的人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同频共振的主体人群👨🏿🔬。主体的人通过新闻世界的构建和修正,强化或改造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调整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建构和增强人的主体性🤢。构建新闻世界的意义在于构建、调整或修正人的社会关系🧛🏼♀️。
在讲座最后,王润泽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她提出,虽然新闻传播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始终,但直至近代方成一个学科🤶🏼,其核心概念、基本问题、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在发展中逐渐完善。“实践”于新闻而言重要非常♥︎,应当从实践出发不断延展新闻学的问题意识,推动新闻理论的构建🤹🏼♂️。
文字 | 李怡蕾